湖北省发力振兴钢铁产业
湖北省发力振兴钢铁产业
昨日从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处获悉,《湖北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于近日经省政府正式签发,这是湖北省为更好地对接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响应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做出的重要举措。 结构调整成改革重头戏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湖北钢铁产业发展的严重桎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缺乏、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能力不足大大延缓了行业前进的步伐。在开放的市场上缺乏作为钢铁大省应该具备的竞争力,甚至曾出现过作为钢铁大省的湖北六成钢结构订单被外地企业拿走的尴尬局面。因此,《湖北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行业结构调整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未来三年中,首先应加强产业结构优化,支持重组,提高集中度,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目标,争取到2011年突破钢产量2800万吨、铁产量2600万吨、钢材产量3200万吨的规模;其次,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能力,2011年钢材深加工达到1000万吨;第三,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升级设备,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逐渐改变湖北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的困境。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第四,大力推进钢铁产品省内循环、行业间循环,形成完整的产业及市场链条,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因地制宜,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湖北地处内陆,离海较远,加上大部分原料矿石需要进口,这就大大增加了湖北省钢铁产业买进来和卖出去的成本压力。以武钢为例:70%的铁矿石要从外部进口,需要把进口铁矿石运到宁波的北仑港后,还需要换成载重1000多吨的小船运至武钢。这其中增加的运费和损耗不可小觑。进一步,如果钢材的主要消费不在钢厂所在地,成本之高将难以想象。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在价格上就比沿海企业稍逊一筹。《湖北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认为:推进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钢铁产业满足了自身的钢材产品消耗,既降低了供需双方的运输成本,又可推动各行业之间的循环促进,这才是两全之策。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应以市场为向导,以效益为中心,依托固有优势,提升深加工能力上去了,完善产品结构,重点培养武钢硅钢片、新冶钢军工用钢等10个名牌产品,不断提升附加值,才能达到主营业务大增长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指标 武汉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区域,任何规划的出台和项目的审批都不能背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这两大条件。然而,钢铁行业从开采到冶炼对资源和环境来说都是一个都是很大的考验。加上湖北的钢铁产业分布主要是武汉及周边城市,所以在规划中对环境和资源的考量自然显得特别重要。《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做为硬性指标。并作出具体规定:重点企业每吨钢综合能耗不能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耗新水量不能超过5吨。 |
|